年末冲刺之下,百强房企拿地规模终现翘尾,以全年13195亿元总金额,实现同比2022年1.7%的增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依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梳理,今年以来,百强房企拿地规模始终处于下降区间。2023年1-2月,百强房企拿地总额1207.6亿元,同比下降16.2%;1-9月,百强房企拿地总额8599亿元,同比降幅达17.9%;此后降幅有所收窄,今年1-11月,百强房企拿地总额10855亿元,同比下降6.6%。

  TOP100企业招拍挂权益拿地总额占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的比例为42.8%。但值得注意的是,TOP100门槛值为3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0亿元。从新增货值来看,中海地产、保利发展、华润置地占据榜单前三位,累计新增货值分别是2585亿元、2336亿元和2206亿元。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指出,2023年TOP100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为15家,但拿地金额占比仅10.7%,表明当前民营企业仍保持较为审慎的态度,平均拿地规模相对较小,且多数为中小型房企,如伟星、大华、建杭置业等区域性中小房企积极拿地。

2023年房企拿地百强榜前十 来源:中指研究院

  保利、中海拿地规模达千亿级

  2023年1-12月,保利发展以累计权益拿地金额1125亿元稳居百强之首,另一家拿地千亿级房企为中海地产,拿地金额1101亿元。由于2023年市场复苏节奏缓慢,大中型民营房企仍较为保守,拿地规模、力度都处于较低水平。百强之中,央国企及地方国资企业数量和金额占比均约80%,华润、建发、招商蛇口、中国铁建、越秀、华发等央国企位列拿地金额前10名。中建系公司连续两年保持较高投资规模,建筑业务承压下积极拓展自投地产业务,除中海地产、中海宏洋外,中建东孚、中建智地、中建玖合等子公司也连续两年进入拿地金额TOP100。

  “中海地产、保利发展等全国性龙头企业仍在多个重点城市广泛布局,央国企参与热度较高,重点城市拿地金额TOP10房企中有半数以上为央企国企,这与稳健型国央企的资金状况相对较好有直接关系。”刘水分析。

  为数不多的拿地民企之中,以大中型稳健民企、区域性中小民企为主。具体来看,龙湖、滨江等销售规模靠前的民营企业仍保持一定投资规模,其中龙湖权益拿地259亿元,滨江256亿元,分别位列第11、12名。此外,地方性中小房企抢抓拿地窗口期,如伟星持续大规模拿地,连续两年进入拿地金额前20;大华连续两年进入拿地金额前50,建杭、坤和等地方民企聚焦杭州积极拓展市场。

  从新增货值来看,中海地产、保利发展、华润置地占据榜单前三位。2023年,中海地产以累计新增货值2585亿元占据榜单第一;保利发展、华润置地紧随其后,累计新增货值规模分别为2336亿元和2206亿元。TOP10企业2023年新增货值总额15986亿元,占TOP100企业的41.0%;TOP100企业新增货值门槛为145亿元。

  央国企连摘高溢价土地

  根据中指监测,22城中已有18城取消土拍地价上限。10月份以来,22城中的19城优化地价上限要求,其中18城推出住宅用地不设最高限价(天津部分地块取消地价上限),宁波溢价率上限由15%提升至30%。

  不仅如此,地块销售限价政策也随之持续优化。根据中指监测,22城中南京、成都、福州等3城已明确取消销售限价(截至12月19日),杭州部分区域取消限价,合肥、济南、青岛、天津等14城新挂牌宅地文件中对销售限价均未明确设置,而北京、上海、郑州目前仍有销售价格限制要求。随之而来的是优质地块竞拍热度攀升,11月份,22城住宅用地成交溢价率为7.2%,较1-10月提升0.8个百分点,整体处于近两年月度中高位,结束了连续6个月的下行态势。

  头部房企争抢长三角

  从各城市群拿地金额来看,长三角地区领跑全国。2023年1-12月,长三角TOP10企业拿地金额3116亿元,居四大城市群之首。其中,绿城拿地金额为573亿元,位居长三角企业拿地金额榜首,建发、保利、中海、华润、招商蛇口、万科等头部房企均重注押宝长三角。

  京津冀TOP10企业拿地金额1282亿元,反超粤港澳大湾区位列第二;粤港澳大湾区TOP10企业拿地金额1149亿元,位列第三。

  从重点城市来看,上海、杭州、北京三地更受房企青睐。特别是上海,TOP10房企拿地超过1300亿元,12月份全国成交总价最高的宅地就是上海嘉定区南翔镇JDC2-0202单元29-01、31-02、32-01、33-02地块,被华润置地+华发股份以89亿元摘得。12月全国住宅用地成交总价TOP10入榜地块,上海入榜4宗、武汉入榜2宗,广州、常州、北京、宁波各入榜1宗。

  展望2024年,中指研究院认为,2023年土地持续缩量,但优质地块成交规模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预计这些项目入市将对新房销售形成支撑。随着部分地块竞争更加激烈,若企业高溢价拿地,则将导致项目利润压缩,在市场调整期,房企仍需将确定性的销售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优中选优,保证项目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