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太安农险研究院联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形成的《中国农业“保险+期货”发展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显示,“保险+期货”管理农产品价格风险模式,八年来在覆盖品种、面积扩大、保险产品种类持续丰富、模式不断改进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在保障农业种养主体基本收益、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探索出符合国情农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风险管理模式,获得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并连续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专家表示,经过多年的探索,“保险+期货”已经成为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看:一是覆盖面大,惠及农业各类主体广;二是保险和期货行业防控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经验和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服务乡村振兴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三是“保险+期货”实现了较高的综合赔付率,在防控市场价格风险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四是服务脱贫攻坚发挥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保险+期货”还需要关注几个问题,例如当前“保险+期货”在顶层设计、保险和期货市场功能作用发挥程度、运行规范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但也有进一步优化提升空间,主要在于:一是“保险+期货”模式相关机构定位尚不够准确;二是目前“保险+期货”尚未建立持续稳定的费用分担机制;三是监管部门支持力度有较大差异,尚未达成一致性共识;四是“保险+期货”项目缺乏规范统一的执行标准。
专家建议,应当从四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保险+期货”的政策:一是明确“保险+期货”功能定位和角色定位,促进保险和期货市场功能发挥;二是进一步完善“保险+期货”顶层设计,健全该模式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三是加强统筹协调,抓紧研究制定“保险+期货”业务运行规范指导意见;四是充分发挥保险和期货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行业规范开展业务。